導讀:當前,世界范圍內(nèi)文明沖突加劇,國際格局正經(jīng)歷劇變。不同文明之間迫切需要增進互信,求同存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議強調(diào)了不同文明、文化之間友好對話、互尊互信的重要性。長期以來,中國和馬來西亞堅持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積極推動中華文化和伊斯蘭文化對話,為促進全球文明加深理解和和諧共處做出了榜樣。
回望歷史,世界各文明之間的積極交流促成了思想與意識形態(tài)的熱烈交融,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啟蒙。這種交流是創(chuàng)新與進步的催化劑,塑造了人類的文化與精神世界。
對馬來西亞來說,這種跨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事件,就是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遠征馬六甲,這是儒家精神與伊斯蘭文化交匯的起點。這兩種極富影響的哲學和宗教傳統(tǒng)相互交流,為思想和實踐的獨特融合奠定了基礎(chǔ)。二者的和諧共存,共同塑造了馬來西亞的文化格局。
快進到現(xiàn)代,1995年,位于吉隆坡的馬來亞大學舉辦了一場儒家思想與伊斯蘭教的對話,為學界和業(yè)界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討論和知識交流的平臺,也顯示了馬來西亞致力于促進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和諧交流與相互尊重。
這種促進不同文化和信仰體系相互理解的努力是至關(guān)重要的。通過參與對話,嘗試接受不同的觀點,社會可以彌合理解上的鴻溝,進而建立信任。通過這種交流培養(yǎng)的雙向理解,往小了說可以豐富了個人生活,往大了說對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重大意義。
遺憾的是,歷史也見證了許多文明分裂和沖突的悲劇。1993年,塞繆爾·亨廷頓出版了《文明的沖突》一書,強調(diào)世界不同文明之間存在沖突而不是共存的可能性。在21世紀世界遭遇割裂和緊張之際,書中的這一觀點更是為全球格局蒙上了一層陰影。
2001年的“9·11”事件正是“文明沖突”論的一個慘痛事例,它直接導致了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整體對立,不僅加深了已有的裂痕,還在這兩種文明之間播下了不信任的種子。后來,隨著中國登上全球舞臺,全球矛盾的焦點又轉(zhuǎn)移到了東方。今天,巴以沖突持續(xù)升級,不同文明之間的關(guān)系進一步崩壞,甚至可能升級為更大范圍的戰(zhàn)爭。
分裂和敵對氛圍的彌漫,表明了不同文明之間開展對話的迫切性?,F(xiàn)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各個國家、各個文明走到一起,真誠對話,求同存異,培養(yǎng)對彼此的理解與共情。公開對話能幫助社會各方彌合分歧,尋找共同點和共同價值觀,為和平共處鋪設(shè)道路,避免分裂與沖突。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這一理念突出人類的集體命運,強調(diào)不同文明之間共同合作、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在這一理念基礎(chǔ)上,習主席于今年又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這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倡議,旨在增強全球范圍內(nèi)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信任。
今年3月,習近平主席和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在北京會晤時,兩國領(lǐng)導人一致同意就全球文明倡議開展合作,弘揚亞洲文明。雙方的共同承諾反映了兩國這樣一種共識:全球文明倡議在加強國際關(guān)系、促進各國和平共處方面是一股變革性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中馬兩國長期以來建立了牢固的人文紐帶。近年來,以孔子學院和廈門大學在來西亞分校等項目為代表,兩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在促進教育合作的同時,也增進了雙方對彼此的了解。
在這一堅實基礎(chǔ)之上,兩國進一步推動中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對話,繼續(xù)對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進行深入的學習研究。這些都表明了兩國不僅要加強互信,還要在中華文明與伊斯蘭世界交融的過程中培育更大凝聚力的共同愿望。
文明的連系是世界和平融洽的基石。不幸的是,隨著21世紀地緣政治格局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各文明之間的信任正在受到侵蝕,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已迫在眉睫。今天,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要。中馬雙方有能力拓寬兩國文明之間的理解之橋,為世界文明共同發(fā)展發(fā)揮示范作用。
本文原標題為 "Greater cohesion"
責編 | 宋平 辛欣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