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獻血是一種公益行為,如果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有充足的血液供應,將會保證臨床醫(yī)療用血,挽救更多鮮活的生命。盡管這些年獻血在中國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離滿足臨床醫(yī)療對血液的需求和對比獻血率較高的國家,中國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數(shù)據(jù)表明,在全球每年1.125億次獻血總量中,超過一半來自總人口占世界人口19%的高收入國家。其中,高收入國家的獻血率達4.54%,中等收入國家達1.01%,現(xiàn)在中國只是初步達到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也剛好達到WHO推薦的1%的標準。
從中國的情況可以看到,1%的人獻血提供了全國人民的用血需求,也表明,這個獻血量的供大大低于求,隨時都有可能造成臨床醫(yī)療用血的“血荒”。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的獻血率較低呢?原因有很多,僅從科學認知獻血方面就存在諸多誤解。例如,認為獻血會傷人元氣、會導致貧血、會降低免疫力、會傳染疾病、會引起血壓不穩(wěn)定等。
人們對血液的認知和對獻血的看法影響著獻血行為。如果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認識血液和人體血液的新陳代謝過程,足以打消人們的疑慮。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一升血漿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質和20克的血細胞和多種物質,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多種電解質、有機化合物等。血液中的紅細胞的重要功能是供氧,血小板負責凝血,白細胞負責免疫功能,蛋白質同時供給人營養(yǎng)和免疫功能,其他電解質保持血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血液無論是水分還是其中所有的有形物質都呈現(xiàn)為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關系,也形成一種吐故納新的新陳代謝過程,如同人每天要吃飯喝水和排泄一樣。
紅細胞平均壽命為120天,白細胞壽命為9~13天,血小板壽命為8~9天。一般情況下,每人每天都有40ml的血細胞衰老死亡。同時,也有相應數(shù)量的細胞新生。因此,無論獻血不獻血,每個人的血液都會按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比例成分吐故納新。獻血并不影響人體血液參與的維持人體“元氣”的功能。
獻血后,人體會自動調節(jié)造血工廠——骨髓的造血功能,促使其造血功能更強更快,每秒鐘大約可制造1700萬個新的紅細胞,失去的紅細胞30天內就能得到全部補充。同時,肝臟也在加速合成蛋白質,健康人每天每千克體重可合成0.2~0.4克白蛋白,一次獻血200~400毫升所失去的蛋白質在1~2天即可完全恢復。而且,人體骨髓有強大的代償功能,在短暫失去一定量的血液情況下,骨髓造血功能可增加6~8倍,獻血不僅不會造成貧血,還會促使機體制造更新鮮的血液,對健康更有益。
總體而言,獻血200~400毫升后,獻血者和各項相關指標,通常在24小時~3個月可全部恢復到獻血前水平。因此,所謂的獻血傷元氣、降低免疫力等都沒有依據(jù)。而且,現(xiàn)在的獻血也加強了實際操作的安全性,全部采用一次性器具,幾乎不存在感染的機會。對于獻血可能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中國從2014年就實現(xiàn)血站核酸檢測全覆蓋,通過核酸檢測對這些疾病的病毒進行嚴格篩查,對于發(fā)現(xiàn)的艾滋病等傳染病患者,會被列入永久不能獻血的名單,由此堵住了通過獻血傳染這些疾病的渠道。
科學認知獻血并非只是關于血液的知識,還有關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以及建設獻血用血的合理機制的內容。破除“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類的文化禁忌,實際上也是打消人們獻血顧慮的重要做法,同時也是促進人們志愿獻血的科學機制。
張?zhí)锟?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