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24日電 據外交部網站11月23日消息,應西班牙王國國王費利佩六世、阿根廷共和國總統馬克里、巴拿馬共和國總統巴雷拉、葡萄牙共和國總統德索薩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于11月27日至12月5日對上述四國進行國事訪問。
11月22日,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經濟發(fā)展研討會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曉暉和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北約前秘書長、西班牙ESADE商學院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主席索拉納,中國駐西班牙大使呂凡等在研討會致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比中經貿關系委員會主席德維特等嘉賓發(fā)表主旨演講。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曉暉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王曉暉在致辭時指出,今年是中西建交45周年,習近平主席即將對西班牙進行國事訪問,必將為新時代中西關系發(fā)展注入新動力、開啟新篇章。舉辦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經濟發(fā)展研討會,圍繞中國改革開放、中歐伙伴關系等議題開展交流對話,恰逢其時、意義重大。
中歐關系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不僅事關中國和歐盟各自發(fā)展,還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fā)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不僅發(fā)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動力源,成為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為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強大動力。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歡迎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各國,把握新時代中國發(fā)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進步,共建創(chuàng)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廣為認同,為解決人類問題指明正確方向。中歐雙方應從紛繁復雜的局勢中把握規(guī)律、認清大勢,共舉多邊主義旗幟,共同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共同應對風險挑戰(zhàn),努力成為包容互鑒、互利共贏的合作典范。
“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為新形勢下中歐合作提供廣闊空間。中歐可以在更多領域找到結合點,拓展合作渠道,打造經濟增長、合作、治理、發(fā)展新模式,共享亞歐大陸互聯互通帶來的發(fā)展紅利。
——王曉暉
北約前秘書長、西班牙前外交大臣、西班牙ESADE商學院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主席索拉納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索拉納在致辭中表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西班牙第一部民主憲法頒布實施40周年,對西班牙和中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并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及穩(wěn)定發(fā)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歐盟支持多邊主義和多極世界。中國為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我們必須繼續(xù)與中國合作,以便世界經濟繼續(xù)正常運轉。戰(zhàn)略性信任是戰(zhàn)略合作的重點,我們要在增進戰(zhàn)略性信任基礎上,推動建設一個相互支持的世界、更加美好的世界。
——索拉納
中國駐西班牙王大使呂凡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呂凡大使在致辭中表示,過去的40年,既見證了兩國各自國內的發(fā)展變化,也見證了中西關系跨越式發(fā)展的光輝歷程。西班牙已成為中國在歐盟內的好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
中歐都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捍衛(wèi)者,中國同西班牙發(fā)展健康、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雙邊關系,推進互利共贏的雙邊和區(qū)域合作,不僅符合各自國家的利益,也有利于推進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向前發(fā)展。
——呂凡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主持研討會開幕式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在閉幕致辭時表示,中國與歐洲雖然地處不同區(qū)域、語言文化迥異,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彼此利益是緊密相關的。本次研討會融匯了全體嘉賓的真知灼見,必將匯聚成推動中歐、中西友好發(fā)展的涓涓細流,推動中歐、中西合作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中國日報作為中國國家英文日報,將發(fā)揮好媒體優(yōu)勢,繼續(xù)創(chuàng)造并拓展交流平臺,為減少世界對中國的“認知赤字”、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來自中國和歐洲國家的近30位知名政要、專家學者、企業(yè)負責人圍繞“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與改革開放”“全面深化中西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樹立雙邊互利共贏合作典范”“G20與全球化進程”等三個主題深入交流,共同回顧中國改革開放歷程,提出推動新時期中歐關系發(fā)展和中西關系發(fā)展、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之策。
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動中歐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發(fā)展
全國政協委員、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指出,中國是一只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擁有君子的氣度和胸懷,深知和平是發(fā)展之基,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中歐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新絲綢之路是兩大力量共同發(fā)展的“兩大市場”,是兩大市場相融開發(fā)的新天地。作為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中歐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新絲綢之路是兩大文明交匯創(chuàng)造的新輝煌。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指出,中國經濟在新增長平臺上穩(wěn)定發(fā)展,為中歐發(fā)展提供更加廣闊空間。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fā)展,將全面提升中歐合作層次、水平和質量,特別是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yè)發(fā)展、推進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等方面。中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也拓展了雙方務實合作的制度和政策基礎。中歐深化合作不僅對中歐自身發(fā)展,而且對全球的強勁、平衡、有韌性、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比中經貿關系委員會主席德維特表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的結果令人驚訝,中國已經從相對貧窮孤立的狀態(tài)轉變?yōu)榉睒s開放的中國。面向未來,中國可以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推進可持續(xù)改革、全面改革、全球治理改革等方面的變革。他認為,當前有一些人不太看好中國,歐洲應當積極參與和支持中國的建設,同時也歡迎中國加入歐洲經濟發(fā)展的平臺,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中歐應以支持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為合作重點,齊心協力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新挑戰(zhàn)。中國制造業(yè)升級、消費驅動經濟以及進一步擴大開放,都將為歐洲提供巨大的機遇。推進雙邊與多邊自由貿易進程不僅能激發(fā)中歐合作巨大潛力,同時也將有力助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發(fā)展。
遲福林(左一)主持第一單元研討會
英國全球中國研究院院長常向群認為,英國和歐洲在與中國建立伙伴關系和深化改革開放的問題上同時獲得了兩套“四項原則”: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英國首相特雷莎·梅時指出,中英要共同打造“黃金時代”增強版,提升戰(zhàn)略性、務實性、全球性和包容性;在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時指出,中歐要繼續(xù)推進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建設。這兩方面的要求和期盼相得益彰。
瑞典社科機構聯盟資深顧問、“21世紀前沿”咨詢機構發(fā)起人帕姆林表示,回顧過去40年,我們會有新的啟發(fā)。我們40年前不可想象的事情現在已成為現實,比如那么容易就可跨洲交談,或讓那么多人解除貧困。當我們展望未來40年,我們必須敢于想象。這不僅是中國夢,也是世界的夢。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對于歐洲意味著機遇。這將帶來幾個重大的制度性變革,包括市場準入將進一步放寬,各種所有制一視同仁,公平競爭。這將促進中國經濟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推進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進程。
全面深化中西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樹立雙邊互利共贏合作典范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副主任何亞非指出,中歐關系相對穩(wěn)定,沒有重大起伏。歐盟各國在過去幾年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和歐盟在非洲、拉丁美洲等第三市場建立的合作模式,擁有具有巨大的潛力。加強雙方合作不僅有利于中國和歐盟國家,也有利于整個世界,特別是欠發(fā)達地區(qū)。
西班牙前駐華大使布雷戈拉特認為,應該進一步推進西班牙與中國的合作?!耙粠б宦贰苯ㄔO為西班牙企業(yè)與中國伙伴在拉美和非洲等第三方市場合作提供了巨大機會。世界需要促進合作,摒棄對抗。如果貿易戰(zhàn)繼續(xù)下去,世界經濟可能進入另一次衰退,很多國家會遭殃。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趙晉平認為,提升中西企業(yè)相互投資的增長和質量水平,對于深化雙方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雙方首先要加大政策引導,為企業(yè)投資提供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要著力擴大行業(yè)投資準入開放,為企業(yè)到對方國投資提供信息、人才培訓和必要的金融支持等服務。其次,共同努力促進中歐投資合作。要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攜手推進區(qū)城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加強“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域內及域外國際合作戰(zhàn)略相互對接。
美利亞國際酒店集團高級副總裁薩拉盧齊表示,旅游是消除相互理解障礙的良好交流方式,旅游業(yè)可以在中國和西班牙之間取得很多富有成果的合作。旅游業(yè)對西班牙濟發(fā)展非常重要,很高興見到越來越多中國游客到西班牙旅游。
馬德里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孫歌迪指出,在過去十年,西班牙和中國提升了在教育、科學和文化等方面的關系,簽署了很多協議推動雙方開設語言和文化學院,如北京的塞萬提斯學院、上海塞萬提斯圖書館、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以及在西班牙的八所孔子學院等。
法國諾歐商務孔子學院院長張海晏表示,在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歐盟歡迎中國企業(yè)前往投資,但近年來歐盟、美國都強化了對外資的審查機制。在許多行業(yè),中國企業(yè)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希望歐盟秉持包容開放理念,進一步在多邊、多元環(huán)境下討論共贏之道。
西班牙知華講堂主席姆尼奧斯指出,大家期待中國和歐盟之間形成比現在更堅強的聯盟。中國和歐盟代表的倫理價值觀可以成為全球治理的基石,用于消除經濟和性別差異,為千年發(fā)展目標作出貢獻。
西班牙《國家報》國際關系主編里奇認為,西班牙可以在眾多領域,特別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與中國開展互利共贏友好合作。同時,兩國在拉美地區(qū)也有廣闊合作空間。
西班牙ESADE商學院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全球風險研究部主任拉姆塞伊表示,西班牙可以成為中國的好盟友,雙方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都理解實現經濟增長與社會穩(wěn)定的必要性,在經濟上我們對中國投資持開放態(tài)度。
促進G20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
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在研討會上發(fā)言
西班牙前首相薩帕特羅指出,我們需要對G20有堅定的承諾,需要更有力、更穩(wěn)定、更深入的全球經濟合作。保護主義和反多邊主義是一個嚴重錯誤,它們會造成傷害,但不會讓歷史停止。讓我們互相分享和互相尊重;讓我們尊重不同文化、文明、身份和生活方式;讓我們通過溝通說服而非批評指責的方式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改革。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黨組書記吳海龍表示,中國是全球化受益者,更是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和貢獻者。因為中國順應并抓住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大勢,主動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yè)鏈、價值鏈,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當前,全球化再次來到關鍵當口,期待在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上,各方能再次重拾同舟共濟精神,為彌合分歧、增進共識并就維護多邊主義、自由貿易發(fā)出清晰信息,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加強全球治理上取得更大進展,引領經濟全球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指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行,西班牙的紅酒、橄欖油、皮制品、火腿在博覽會上廣受歡迎。近年來,中國人赴西班牙旅游人數每年增長30%,從西班牙進口額每年增長30%,雙邊關系呈現良好勢頭。同時,中國與西班牙合作在西亞、非洲、拉丁美洲開展投資、技術合作等項目,西班牙將引領中歐合作的第三方市場。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一帶一路”區(qū)域研究中心主任拉德杰維克認為,中國對歐盟非常重要。歐中關系的前景是在經濟、貿易和政治等各領域深化合作,《中歐合作2020戰(zhàn)略規(guī)劃》就是歐中美好合作前景的有力例證。
薩帕特羅(左二)在第三單元研討會上與嘉賓交流
中歐論壇創(chuàng)始人高大偉認為,在當今形勢下,中國和歐盟肩負一個歷史責任:捍衛(wèi)多邊主義,盡一切努力防止向由美國總統挑起的單邊主義方向倒退。此外,中國和歐盟以及作為歐盟重要力量的西班牙應該為改革全球治理體系作出貢獻。
外交學院副院長江瑞平表示,無論是世貿組織的改革,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完善,都已越來越成為G20的核心議題。必須順應全球大勢,通過改革優(yōu)化已有多邊治理體制,建立完善全新治理模式,進一步完善全球治理,特別是盡可能加強G20框架內的大國協調與合作,盡可能高效引領和疏導全球化。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認為,中國和歐盟是全球化的兩大動力,在共同捍衛(wèi)世界秩序、減少對美元依賴,以及協調雙方在非洲和拉美地區(qū)等第三世界國家中的事務等諸多方面,有著巨大的合作潛力。
法國國際生態(tài)文明大學理事、人類學教授于碩認為,要繼續(xù)推進開放和改革,必須擔當“我們”的共同命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共同的未來。每一個文化、每一個國度、每一個民族、每一個特定的社會情景各有千秋,在全球化的世界,這些豐富的多樣性都將是同舟共濟的治理智慧。而這一可能性的重要依據,就是超文化的人類共性和共同治理的創(chuàng)造。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國際事務高級研究員奧特加指出,中國從自身經濟發(fā)展出發(fā),穩(wěn)步并堅定地推進經濟全球化步伐。美國不顧國際社會反對在全球化中撤退,我們需要使全球化重返多邊管控而非單邊,推進多邊貿易與國際合作,并使其更具包容性。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日報社主辦,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西班牙ESADE商學院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中心共同主辦,北汽集團、美利亞國際酒店集團、西班牙《國家報》協辦,西班牙王國全球事務國務秘書洛薩諾和當地政商學界及媒體記者等15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來源: 中國日報旗下智庫中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