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2月12日,香港一個行人路過一個關門的報攤,報攤上標有《南華早報》的標志,《南華早報》由阿里巴巴收購。圖片來源:安東尼?華萊士/法新社 |
作為一個用英語報道中國長達七年之久的記者來說,我見過許多同事離開了這個行業(yè)。
他們中有許多人有著非常專業(yè)的英語技能以及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認識,跑步槽去了跨國企業(yè)、公關公司或者金融機構工作。
他們的選擇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人都很容易地感受整個平面媒體行業(yè)受到新媒體崛起的挑戰(zhàn),媒體行業(yè)正在走向衰落,在努力適應這個數(shù)字化時代。
互聯(lián)網巨頭阿里巴巴近期以2.6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有112年歷史的香港英文報紙《南華早報》,這似乎加劇了人們的悲觀情緒。
可是,萬物皆有兩面性,這次收購交易的一個正面信息是這個專注于用英語講述中國事件的報紙媒體得到了資金支持。
在阿里巴巴宣布將用《南華早報》來改變外界對中國的看法,提升中國的形象后,許多人對《南華早報》的編輯獨立性感到擔憂。
彭博社最近刊登了一篇評論文章,稱這對于阿里巴巴來說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因為“關于中國的客觀新聞報道市場非常小,而且是越來越小?!?/p>
我很難茍同這種看法。誠然,不加掩飾的政治宣傳沒有什么市場,但是,據我觀察,在中國如今前所未有地融入全球經濟的情況下,外界對中國的綜合資訊的需求正在增長,并且遠遠不夠。
我采訪過的海外投資者和基金經理在看到能更多地了解中國股票及債券市場時深受鼓舞。可是,他們經常發(fā)現(xiàn),對于規(guī)模如此龐大,復雜多變的中國市場,很難理解,無所適從。
一位海外投資銀行的股票分析師告訴我,她的客戶一直在問,要從什么地方才能看到英文版的中國綜合資訊。
她表示,她的客戶發(fā)現(xiàn)西方財經媒體提供的資訊不足以讓他們弄清楚中國市場,或只給他們解說中國那些枯燥冗長的政府報告和條例。
每天都有無數(shù)的新政策和改革在形成,而中國的監(jiān)管環(huán)境似乎需要繼續(xù)轉好。許多想要了解中國的讀者都需要精準可靠與有見的的資訊來了解中國,展開研究或者執(zhí)行企業(yè)策略。
我很敬重我那些外國同事們的工作,但是我覺得他們很難全面報道中國?;蛟S沒人能夠做到這點,這也就是為什么讀者們需要不同的觀點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報紙或許在衰退,但是,提供實用、高質量的綜合資訊的服務卻將一直供不應求,只要人們需要依賴這項服務來做決策,洞察這個世界。
從這個層面來講,我覺得阿里巴巴應受到贊許,因為它使海內外的人都能接觸到傳統(tǒng)媒體,這些傳統(tǒng)媒體掙扎在利潤增幅和讀者都在減少的邊緣。
阿里巴巴需要注意的是,它應致力于用資本和技術為中國贏得更大的發(fā)言權,而不是為了中國。
(編譯:劉惠玲 編輯:王旭泉)